停止內耗,從四次放下開始
有人說:“一個人最頂級的情商,是能夠與自己和諧相處。”
內心簡單了,事情就簡單了;雜念放下了,生活就輕鬆了。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把煩惱都放在心裡反復咀嚼,而是學會了和內耗說不。
人活著,要想停止內耗,就得從四次放下開始。
(1)放下他人的眼光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我們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在心中反復思量;因為別人的一個不友善的態度,而不斷地反省自己。
一個人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會慢慢發覺: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與其迎合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如果一個人總是忽略自己內在需要,過度在意他人的想法,只會讓自己束手束腳,失去生活的樂趣。
正如作家馬德所言:“討好了所有的人,就意味著要徹底得罪了自己。”
迎合他人,失去的是站立的底氣;悅納自己,收穫的是一生的福氣。
一個懂得聆聽內心聲音的人,才能活得真實、率性、灑脫。
勇敢地活出自己,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2) 放下過高的期待
心理學中有個“冷熱水效應”:
假設桌子上有三杯水,一杯溫水、一杯冷水、一杯熱水。
當你先把手放在冷水裡,再放到溫水中,會感到溫水熱;
當你先把手放在熱水裡,再放到溫水中,會感到溫水涼。
面對同一杯溫水,人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感受。
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面對同樣的處境:期待高的人,困於人、囿於情;期待低的人,安於己、了於心。
這個世上,既沒有理所當然的關心,也沒有堅不可摧的情義,只有人情冷暖苦自知。
如果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可能難免會感到失望。
人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就是從不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
降低對他人的高期待、拉開與人的近距離,才能相處舒服、久處不厭。
(3) 放下心中的執念
人生諸多煩惱,追根溯源,不過“執念”二字。
很多時候,一味執著於眼前的得失,往往卻失去更多。
比別人優秀時,會產生優越感;比別人差時,則會滋生自卑感。
執念,就像鞋子裡的一粒沙子,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硌腳。
盲目比較,是一個人最大的災難。
卡耐基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生活,永遠是跟自己賽跑,而不是跟別人較勁。
放棄執念、拒絕攀比,於我們而言,無疑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成熟。
學會給欲望做減法,才能把自己經營好、把日子過簡單。
(4) 放下無謂的擔憂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不過是我們的“庸人自擾”。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參與實驗的人,把自己對未來七天的煩惱,投入煩惱箱中。
三周以後,心理學家打開箱子,讓參與實驗的人去核對自己的煩惱。
結果卻發現,其中九成的煩惱都沒有發生。
站在原地擔憂各種問題的出現,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焦慮。
許多事情,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最慢的腳步不是跬步,而是無數次徘徊;最快的腳步並非衝刺,而是一次次行動。
邁開自己的步子,入局,踏踏實實去做事,可能會發現,情況其實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糟。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把當下的事情做好,比什麼都重要。
生活不簡單,儘量簡單過。
活在當下,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