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嗎?如果一家人,突然變得不親了,可能是一直吃虧的人,不願意再吃虧了
需要警惕的「家庭內耗」
家庭內耗遠比貧窮要可怕,因為它損傷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會造成一種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
有一次晚上和朋友小聚,看得出來她好像有點醉了,拉著我開始吐槽,她說:
「我最近心裡堵得有點上不來氣。我爸媽昨天打電話來說,
家裡的空調好像製冷效果不太好了,想換新的,讓我出錢!
「這事本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他們覺得我掙得多,好像也習慣了。
可錯就錯在,那天很晚了我還在加班,他們沒有一句關心安慰的話。
「更讓我難受的是,前幾天剛給他們轉了一筆錢,轉頭髮現一直在家沒上班的妹妹發了朋友圈曬幸福。
發的還是感謝自己有疼愛她的爸媽,擔心她吃不好還給她轉了一個大紅包!
「在這炎炎夏日,我好像被兜頭澆下一盆涼水,瞬間清醒了!
「好像突然開竅了一樣,想到春節期間我自己高燒39攝氏度不退,
父母打電話來沒有一句擔心掛念的話,只是一個勁兒地說讓他們都生病了,讓我趕緊回去照顧他們!」
朋友說:「以後我要愛自己多一點,這樣別人才能看得見我!」
吃虧是福嗎?
都說「吃虧是福」!
可吃得下的才是福,吃不下的就是虧了!
「吃虧是福」的典故來源于鄭板橋寫給他弟弟的信。
鄭板橋原名鄭燮,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曾官居山東范縣、濰縣縣令。
有一年,鄭板橋的弟弟想把多年的祖宅翻新一下,可在古時候,
鄰里之間大多都是共用一面牆,翻新的事遭到了鄰居的阻擾。
那堵牆其實是鄭家的,後來鄰居借光蓋了房子。現在鄰居卻說那牆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為此兩家人鬧上了公堂。
兩家人說來說去也沒有什麼結果,于是鄭板橋的弟弟寫信向鄭板橋求援,希望哥哥能和縣令溝通一下。
鄭板橋得知原委後,並沒有干涉縣令的決定,並勸弟弟退讓一步。
並隨信寄了一幅字「吃虧是福」。
在字的下面,還附上了一段意味深長的題跋:「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
損于己則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在即是矣。」
我們理性分析一下這事,對于鄭板橋和他弟弟來說,
在這件事上的退讓並不會影響他們自身太多,反而成就了他們謙讓的美名,所以此時「吃虧是福」。
但是,如果在一件事上吃的虧對你自身影響很深,那就是咽不下的損失,反而不適合「吃虧是福」這個說法了!
所以,「吃虧是福」的前提是自己能不能吃得下去。
這 在家庭關係中同樣適用,逮著一個人索取,讓他吃虧受累,時間長了,誰能樂意?
明確的邊界感和合理的責任分工
明確的邊界感和合理的責任分工,在維繫家庭關係的平衡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若家庭責任全由一人承擔,承擔之人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久而久之,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出現問題。
每個人經歷的事情千千萬,自然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堆疊起來,煩惱多了很容易就會引發消極、悲傷、無助、暴躁等情緒。
而這種情緒不及時消化掉,就會發酵,在家庭中蔓延,消耗整個家庭的能量,導致「家庭內耗」的局面。
上面的付出型是幹得太多、吃虧太多;還有一類負能量滿滿的家庭成員,
他們是啥也不做,還總是把自己往受害者的角色里代,怨天尤人!
永遠覺得自己不幸福,遇到事情時總是甩鍋給別人,抱怨別人不好。
在這類人的觀念里,錯的永遠是別人,而他們的每一分付出都被他們自己無限放大。
在這樣嚴重內耗的家庭里,家人相處只會越來越艱難,家庭興旺更是無從談起。
畢竟,一個家想往上走,離不開和睦的氛圍,而要想和睦,就得有明確的邊界感和合理的責任分工。
長時間處于畸形的情感氛圍中,人會變得自卑、敏感,
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如何感受世界的美好,去糾正自己不正確的三觀。
所以,不要過度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別人身上,多關注自己的內心,即便那是你的家人。
如果因此一家人突然變得不親了,請相信,那不是你的錯。
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要在家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相處之道,學會感恩與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