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
十二因緣
_~<>~__
因果通於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大寶積經》云:「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緣果報,如影隨形,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久暫,只要因緣成熟,必定要受果報。
佛教三世因果論,乃是「惑、業、苦」
三者相續循環的因果關係。
亦即由「惑」起「業」,
因「業」感「苦」,於「苦」復起「惑」,於是三世流轉,循環不已。
三世並非專指前生、今生、來生,也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慈悲三昧水懺云:
經中言說報有三:
一是現報、二生報,三是後報非不報,善惡業熟皆悉報。
十二因緣過去二因
無明:是眾生過去無始以來的積習煩惱所形成的一種強大慣力。它會牽引你的神識跟著它走,它也是你的神識的核心動力。
行:是承受過去無數積習煩惱慣力為指導,而去造作善惡的一切行為。
十二因緣現在五果
識:是承受過去多生多世的業力,而投入今世受胎的一念。
名色:指在母胎中形體與潛意識已逐漸發育結合成形,有了一種稱之為「名」(假名)「色」(形體)的東西。
六入(六處):也就是六根,人的形狀已完全具備。
觸:出胎後,到三歲時,不知人間苦樂,只憑外界刺激加以反應。
受:六、七歲以後,對事物漸有苦樂取捨的感受。
十二因緣現在三因
愛:十四、五歲是青春期,一切的喜怒欲愛,都有強烈的企求與貪婪。
取:成年以後,貪、瞋、癡,一切人生的煩惱對境領納、佔有意識,都沓至紛來。
有:在生命過程中,由於造作種種業,招致未來應有的果報,「有」本身 便是「業」。
十二因緣未來二果
生:根據現在造作之業,定未來受生投胎的趣向。
老死:生之後,循環再轉,註定老死的界位。
十二因緣的道理非常玄妙,好像一座城牆,人被關在裡面,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著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眾生在生死中也是如此,由於貪、瞋、癡、我執、煩惱的牽引,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緣的流轉。
十二因緣好像一棵果樹,果樹的種子種下後,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果子落地後又長新株,又再萌芽、長大、結果,新生的果實雖然不是原來的種子,彼此之間卻有密切的關係,眾生生死的延續也像種子,果實的相生,一直延續沒有間斷,我們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前後相續,雖然我們的身體在五趣六道中輪迴不停,生命主體卻是一致的。
《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說:「了解十二因緣流轉帶給生命的諸多苦惱,便能有信;
習信,便有正思惟;
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
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習解脫,便得涅槃。」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十二因緣法」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