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國文文學常識

必考國文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彙整
重要必考國文常識:(務必熟背)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四書:南宋朱熹定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大學、中庸原為禮記的一篇)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四大奇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

※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

1.尚書:

散文之祖,又稱「書經

※五經:孔子整理「詩經、尚書、禮記、周樂、周易、春秋」為教材,後「樂」亡佚,餘稱五經

2. 老子

(1)作者:春秋 「李耳」,字伯陽,諡ㄕˋ號 ,後人稱老聃ㄉㄢ

(2)內容:全書五千字,又稱「道德經」。主張清靜無為、道法自然

(3)道家的代表作品

※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是書名,亦是對老聃的尊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裡。《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有學者認為《老子》並非成于一時,作於一人。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3.論語:

(1)作者:春秋時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輯而成

※孔子「述而不作」,無任何作品傳世,未參與論語的編寫

(2)內容: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體製:語錄體(對話的記錄而已)

(4)儒家的代表作品,以仁為中心思想

4.墨子:

(1)作者:春秋末「墨翟

(2)主張:兼愛、非攻、天志、明鬼、節葬、節用、非樂、非命、尚同、尚賢

墨子(西元前476或480年—西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裡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成了《墨子》一書。

5.孟子:

(1)作者:戰國「孟軻及其弟子所作」(孔、孟不同時代)

(2)主張:主性善,明「義利之辨」,法先王(言必稱堯舜),民貴君輕(最早的民主思想)(孟子是書名,亦是對孟軻的尊稱)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與孔子並稱“孔孟”,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也成為一時佳話。 學成之後,孟子開始“周遊列國”, 終孟子一生,遊說諸侯,曆齊、梁、宋、滕、魯諸國,均未能見用。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那裡傳道授業,與弟子們一起,將自己的思想著書立說,最終成就了《孟子》一書。 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學說對唐宋之後的中國產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響,其中許多命題的哲學思辨以及倫理啟示,至今仍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東亞。 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所著《孟子》一書雖然只有7篇34000餘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孟子不僅在哲學論理上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為基礎的政治思想體系。 在儒家思想與佛教理論交鋒融合的過程中,孟子的影響尤為重要。孟子強調“權”,而非強調倫理原則。至中唐時,韓愈著《原道》,把孟子視為唐以前儒家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定為“四書”,使之成為儒家基本經典之一

6.荀子:

(1)作者:戰國「荀況

(2)主張:主性惡,尚禮法,法後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非天命法自然,崇禮而勸學(以禮義教化百姓,著勸學篇)。重邏輯推理,他的弟子韓非、李斯為法家代表。

荀子(約前313年-前238年) ,名況,字卿 ,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戰國晚期趙國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遊學于齊國,因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當時稷下學宮的主要思想家田駢已于齊襄王時故去,齊國需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職。後齊國有人詆毀荀子,於是便前往楚國,被春申君任命做了蘭陵(今中國山東省臨沂市)縣令。春申君去世後,荀子被免職,在蘭陵(今中國山東省臨沂市)一直居住, 直至去世。
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著相當顯著的貢獻,所著《荀子》一書,又名《荀卿子》,集中體現了其學術主張和理論思想,強調“禮”在社會中的規範作用。“禮”不僅是一個人人生的最高準則,而且也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其次,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首倡性惡論。認為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是環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因此更加注重後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還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的命題。對於荀子而言,宇宙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思想觀點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