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然若揭,昭然若揭,朗然若揭-的意思

迥然若揭,昭然若揭,朗然若揭-的意思

「迥然若揭」,會出現「昭然若揭」、「朗然若揭」兩個成語,其意思相同,
用以形容含義或真相非常清楚,顯而易見;
「迥然不同」意思則為彼此不同,相差很大之意

昭然若揭

.* 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 原形容非常明白顯著,好像在高空運行的日月一樣。
.* 後形容含義或真相畢露,清楚明白
( 昭然:明顯、顯著的樣子。
:如同,像。
:原意為高舉,現也指 “揭開”。)

出 處
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春秋·莊子·《莊子·達生》

戰國· 莊子及其後學《莊子·山木》:“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天於聾盲跛塞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叫扁慶子的人,非常有學問。扁慶子有一個弟子叫孫休。孫休經常找老師扁慶子討論修身處世的問題。
有一天,孫休來到扁慶子的門上詫異地發問道:“我孫休住在鄉間沒見有人說我沒有修養,面臨危難時沒見有人說我不勇敢。然而我種田碰不到好年景,事君碰不到好世道,為鄉里人所拋棄,為州縣官吏所放逐,我孫休何罪於老天?怎麼遇到這樣命運呀?”
扁慶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至人的所行嗎?忘掉了他的肝膽,忘掉了他的耳目,迷恫無知徘徊遊移於世俗生活之外,逍遙自在于無為之中,這就叫施助萬物而不自恃其功。作萬物之長而又不加主宰。現在你修飾己智以驚醒愚昧,修養自身以顯示別人卑污,光明煊赫的樣子就像舉著日月行走一樣。像你這樣的人能得以保全身軀,身體器官完備,沒有中途毀損成為聾子瞎子和瘸腿,與眾人並列一起已屬僥倖,又哪有閒工夫來報怨老天啊!你走吧!”
於是,孫休就回去了。不多一會兒,扁慶子仰天長歎,弟子問道:“先生為什麼長歎呢?”扁慶子說:“剛才孫休進來,我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告訴給他,我真擔心他會吃驚以至迷惑更深。”弟子說:“不對哩。孫休所說的話是正確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錯誤的嗎?錯誤的本來就不可能迷惑正確的。孫休所說的話是不對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正確的嗎?他本來就因迷惑而來請教,又有什麼過錯呀!”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總結出成語“昭然若揭”,用來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