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 打造這條路的不是原住民,而是日本人,起因於日治時代末期,日本政府擬於立霧溪獲取最重要的兩項自然資源:電力與黃金。

砂卡礑步道的由來是為建立水力發電廠而來。昭和14年(1939),花蓮港開港,工業財團陸續進駐,為提供工業用電,日本總督府計劃興建水力發電廠。以日本鋁業為首的五家工業會社於是合資成立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在木瓜溪設立清水、初音、銅門發電所;另外並在立霧溪興建三座發電所,其中的塔次基里溪第一發電所設於谷口北岸的德卡倫社,將立霧溪水從三角錐山東南麓的地下水道輸送到砂卡礑溪中游,匯入砂卡礑溪溪水,以地下水道引入立霧山南側的發電所,利用水流高低差發電。為在溪畔和砂卡礑溪中游設置攔沙壩,須有道路運送工程物資,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因此修建從仙寰橋前到溪畔的「發電道路」,為長4公里,路寬3.5公尺的道路,並以炸藥鑿通落支煙溪與立霧溪匯流處的山壁隧道。

可惜日本戰敗撤離臺灣,戰後無使用需求,便成為遊客到砂卡礑溪谷遊玩的便道,有一說是峽谷中橫空而過的大小水管多到不計其數,因此被稱為神秘谷。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才命名為砂卡礑步道(砂卡礑Skadang為太魯閣族大同部落舊名)。

以上資訊引自台電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