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潛艦海鯤號下水 2024-02

台灣潛艦海鯤號下水 2024-02

我國首艘自製潛艦「海鯤艦」終於離開號稱滴水不漏的海昌廠房,在出動包括中信8號浮動船塢、港區數艘拖船、多功能載重車輛,以及海軍船艦、陸戰隊警艇外加水下作業大隊的潛水人員大陣仗「伺候」下,首度真正「下水」,當然這也是去年928下水典禮中最為外界熱議之處;而比起當時船體很大面積都被特製帆布包得密不透風,這回在光天化日下亮相

根據台船董座鄭文隆的說法,確認第一階段各項水密性能、重量控制、穩度與各艙壓載都符合設計預期標準。海鯤艦歷經浮船測試後已經順利從原本封閉式組裝工廠、移往台船高雄廠乾塢,接下來將在乾塢內進行電瓶和主機的動力系統的調校,並進行「泊港測試」(HAT),之後才會進入下一階段「海上測試」(SAT)。

儘管許多重要系統尚未完成安裝,經過初步檢測,海鯤潛艦不管是艦身各方面的平衡、艦體的密閉程度都並未發現任何問題。(圖:台船官網)

海鯤艦首度下水似乎十分順利,不管是艦身各方面的平衡、艦體的密閉程度都沒發現任何問題。但從暴露得更多的艦身上也讓大家注意到不少值得推敲的蛛絲馬跡:例如左右船舷下方都有一整排略微外凸的疑似外貼物;此外帆罩下方船體則有一塊看似可以機動開閉的凹陷艙門,不論凹凸,這些不平整從理論上都可能更容易在反射的聲納波紋中暴露自己的行蹤。對於前者,有人猜測是為防範「坐墩」過程中不慎碰撞而加裝的橡膠緩衝墊;後者則屬於沒有外殼的壓力船殼,問題也似乎不大。

↑海鯤艦被拖行至台船乾塢後,接下來即將安裝電瓶、潛望鏡及桅桿等重要裝備,之後開始測試動力、液壓、空調、維生乃至於戰系和武器系統,最後才會是出海測試。

在動力來源部分,首艘原型艦海鯤號並未採用先進的「水下絕氣推進系統」(AIP),同時早先向日本採購鋰電池的計畫又宣告失敗,目前採用的是傳統鉛酸電瓶,儘管難以避免蓄電量較低、充電時間過長的弱點,但卻安全可靠、值得信賴。未來後續艦只能期待台船子公司「台船動力」朝「鈦鋰電池」(Lithium Titanium Oxide, LTO)方向自力研發,趕緊追上進度,以滿足潛艦總召集人黃曙光聲稱:從2027年起完成交艦的量產艦,都將改用鋰電池的目標。

海鯤艦包括它使用的鋼材,是中鋼的HSLA-80這種強度的鋼材,它光鋼材的部分就比劍龍級的等級就有提升了不少,劍龍級它的升級是在舊有的艦體上面,所以它可能沒有辦法安裝像這一類大型的弦側陣列聲納,還有像這個誘標系統,劍龍級可能也沒有辦法安裝,大部分海鯤艦所使用的設備,都領先了劍龍級非常的多。」

海鯤號硬體與英、美潛艦同等級,武器系統也與美方同步,6管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重型魚雷,甚至具備潛射型魚叉飛彈攻擊能力,而我國中科院自製生產的魚雷誘標系統,更是海鯤號的最後一道防線。

海鯤號結構規劃↑

https://www.primenews.com.tw/article/17859/

影片/海鯤艦水密性能達標 將進行動力調校與泊港測試

台船公司已經完成「潛艦國造原型艦海鯤軍艦浮船測試作業」,順利將原型艦海鯤號,從封閉式組裝工廠,經由浮船作業移至乾塢。

海鯤號亮相後,會先展開傾斜測試,包括安裝電瓶、光電桅桿,確認比重沒問題後,就進行第二階段「泊港測試」,驗證維生系統、動力系統等,達到出海標準後,才會出海進行海測與戰測,所有程序走完都沒問題,就能正式移交海軍,投入捍衛海疆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