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街頭賣身頭上要插稻草

古代街頭賣身頭上要插稻草

為何古代街頭賣身頭上要插稻草?

古人插草即有賣身之意。插草最早產生于晉代。在古代買賣時,多半是在趕集,而趕集的地點通常在驛站附近,交易要求迅速,所以買家和賣家在賣東西時會順手拔根草放在貨物旁,讓人一眼就知道這些東西是要出售的貨物;除此之外,在古代受教育的人不多,文盲率高,懂得寫字的人不多,看得懂文字的人更少,所以放在貨物旁的草,就成了大家公認的“標記”。

草標廣告在古代很普遍,如《水滸傳》中的“楊志賣刀”,《儒林外史》中“範進賣雞”,都是在物上插一草標。

這種形式,迄今在農村集市上仍可見到。後來貧困人家的孩子在賣身之時也在頭上插上草標以示大眾。頭插草標賣身的說法見於小說、戲曲中的描繪。

因此,在當時貧苦人家真的萬不得已,只好把子女賣掉求溫飽,就會在他們身上插上草標,讓人家知道他們能被販售,命賤如草一樣,彷佛一根草就能代表貧窮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