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

洪州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意思為高大的洪州城氣象雄偉,城內的建築密密麻麻的排列著就像霧一樣濃密,處處呈現出一派繁華富庶的景象;才華橫溢的人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之不盡,形容洪州地區人才濟濟,群星璀璨。台隍即城池。台是指城牆,而隍則是指城市護城河,有水為池,無水為隍。洪州地理位置重要,處在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交融處,夷夏之交是指中原文明和南方蠻夷地區的接壤處。東南之美出自詩經,指會稽(今紹興)之竹箭,會稽至今多竹,古人認為竹很寶貴,東南之美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指英雄才俊,這句話表達參加宴會的主人和賓客,都是整個江南地區的精英人物。“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所表達的意思是洪州地區繁華富庶,人才濟濟。

「輝縣」古稱
輝縣北部宋稱洪州,有穆桂英大戰洪州城的佳話,今遺址在洪州鄉,又改名洪州鄉。輝縣市內主幹道有洪州大道。
輝縣市遠古時期為共工氏部族居地。夏屬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內地,周稱凡國、共國。周厲王十六年,共國君共伯和受諸侯擁戴,代行王政,號共和,是為元年(前841年,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春秋屬衛,戰國歸魏,秦屬三川郡。西漢,縣境東部置共縣,西部屬山陽縣。東漢、晉、北魏、東魏因之。隋開皇六年(596年),省山陽縣,改置共城縣。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轄共城、凡城二縣;武德四年廢州,並凡城縣入共城縣。
宋因之,又析洪州。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顯宗允恭(共之諧音)之諱,改稱為河平縣;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稱蘇門縣;貞祐三年(1215年)升蘇門縣為州,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輝殿(取謝靈運“山水含清輝”詩名命名),故以“輝”為名,稱“輝州”,領蘇門、山陽二縣。元代因之,後廢蘇門縣,改山陽為鎮,仍稱輝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州立縣,改輝州為輝縣,屬河南省布政使司衛輝府。清代因之,民國16年(1927年),天門會舉義,在西平羅建合平縣,不久即廢。

洪州(輝縣)大改造
河南省『輝縣』,古稱「洪州」,荒山丘陵占土地面積百分之七十。輝縣人民改土造田,讓壞地變好地。他們修整了土地16萬畝,新造田兩萬五千畝。洪州城,方圓19萬畝亂石幹河灘。當時縣委書記鄭永和(1922年10月生—2007年2月去世)帶領輝縣人民大戰洪州城,第一批良田1500畝建成了。輝縣人還建起了電灌站,把百泉水引上了山。歷來乾旱缺水的西井峪大隊變了樣。輝縣人民大幹8年,水澆地面積由1965年的36萬畝,發展到今天的64萬畝。輝縣人民還提前建成了石門水庫的大壩,修建了山區公路30條。輝縣以前是水難、路難、生活難,是水通、路通,生活越過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