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刪除的十七篇選文

108課綱刪除的十七篇選文

108課綱刪除的17篇選文

(1)筍子《勸學》、
(2)屈原《漁父》、
(3)戰國策《馮緩客孟冒君》、
(40曹丕《典論論文》、
(5)王羲之《蘭亭集序》、
(6)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7)丘遲《與陳伯之書》、
(8)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9)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0)范仲淹《岳陽樓記》、
(11)歐陽脩《醉翁亭記》、
(12)方孝孺《指瑜》、
(13)黃宗羲《原君》、
(14)顧炎武《廉恥)、
(15)方苞《左忠毅公事》、
(16)郁永河《裨海紀遊選》、
(17)連橫《台灣通史序》。

對於刪除17篇古文文言文於課綱的正反方的意見如下:

支持調降文言文占比的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連署,號召鍾肇政(已故)、林亨泰(已故)、李魁賢、東方白、陳芳明、吳晟、廖玉蕙等135位作家共同發表「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更指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

連署並提出三項訴求:

1.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率,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

2.強化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讓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台灣同步,心靈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連。

3.是要求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與世界接軌。

反對調降文言文占比的一方,則由中研院院士王德威等人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連署,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比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該連署累積人數破萬,包括余英時(已故)、許倬雲、李壬癸、胡佛(已故)及劉炯朗(已故)等17名院士,及余光中(已故)、白先勇、齊邦媛等文學巨擘,還有劉維琪、周行一、黃文樞等多位大學校長級學者。

108課綱沒有廢棄文言文,並表示是依據普通型高中國語文課綱規定,文言文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外,課數比率也符合3年平均35%至45%規定

連署同時也提出聲明

1.白話/文言不應有如此巨大分別,從國語演變史(國語文法、現代漢語史)的發展觀察,國語是20世紀初以來我們詮釋古典、創作新文學的工具,其中包含新舊、跨地域的語文或文學演變,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

2.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然而,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3.文化經典是一國文明素養的重要內涵,如何讓它們自然融入在地的社會環境,讓學生不只藉由它學習語文,更能從中陶鑄審美與想像的能力,宏觀的視野與思想,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宜有更為詳細的規劃 。

4.十二年國教的國語文課綱應當泯除中文、台文、華文領域差異,共同追求自由多元的語文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已故的中山大學榮譽教授余光中當時接受聯合報訪問也指出,白話與文言、台灣與中華文化,都不應一刀切斷。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如果把它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區桂芝今晚間再度發聲表示,並非讀了〈廉恥〉學生就會有廉恥,社會上仍有很多不廉不恥的人,是否能實踐,還是要靠學生的自覺,「老師只是引路人,但如今連文本都沒有,就會失去重要依據」。

喜歡上述十七篇文章的人,可以自己研讀。不需要在課堂上老師教。 網路上很多解釋。已經這種程度,應該看的懂,自己能閱讀。

國文重視培養表達和思辨能力,且教育學習不只是應付考試升學,不應該侷限文體,或拘泥於少了哪一篇文章。108課綱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面對社會的應變能力,即便離開學校也要自主終身學習。

古代文學家的有名文言文大作,雖然出社會之後,很少用到。但是在求學時期讀了有用的美妙古文與佳句,有助於陶冶一個人的文學修養與對待日常文章的態度,潛移默化內心的文學修養,日後或許在適當的段落插入描述的文言文佳句,能夠美化修辭,一針見血比喻貼切語意。

若是覺得在課堂上的課文,難以閱讀。不妨在寒暑假時間,閱讀「金鏞」的武俠小說,尤其是4本~五本的大作。其中有不少提到精美雋古的佳句,時常在報章,論壇會被引用,或許可以藉由金鏞大作的開導,啟發了文言文的智慧與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