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龍一號商用核電小型堆

玲龍一號商用核電小型堆

玲龍一號(ACP100),為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堆,是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功能模組化小型壓水堆堆型,是繼“華龍一號”後的又一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該堆型採用“固有安全加非能動安全”的設計理念,設計團隊為此建造了目前亞洲最大的非能動安全系統綜合實驗台架,技術上可實現不需要場外應急干預,使“玲龍一號”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得到充分驗證。
與電功率百萬千瓦級的三代大型反應堆“華龍一號”相比,電功率僅12.5萬千瓦的“玲龍一號”除了可以發電以外,還可實現核能的多用途,比如城市供熱和製冷、工業供汽、海水淡化、稠油開採等。
“玲龍一號”具有一體化反應堆技術、高效直流蒸汽發生器技術、遮罩主泵技術、固有安全加非能動安全技術、模組化技術等技術特徵;具有技術先進及成熟、多用途、部署靈活、設備成熟度高、工程可實施性好等突出優勢。適用于海島、礦區、高耗能企業等多種場景的能源供應,具有大型核電機組無法取代的功能。
據介紹,相比核電站幾十乃至上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來說,小堆擁有小型化、模組化、一體化、非能動等先進革新型技術,具有安全性高、靈活性好、用途廣泛等優勢,可以作為分散式電源建在接近工業區和人口密集區的地點,實現城市區域供熱和工業工藝供熱,可以為偏遠地區的中小型電網供電,可以作為移動電源為海洋資源開發等供電,並可以用於海水淡化等。
小堆因其安全性、靈活性和多用途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新一輪核能技術變革和國際產業競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本世紀初,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正式啟動革新型中小反應堆的開發計畫。據IAEA統計,截至2017年全球範圍內正在開發的小堆技術有超過40種。美、俄、英、日、韓等核電大國均將小堆技術列入國家戰略,加大研發和產業推廣力度。
模組式小堆(ACP100)是中核集團基於軍用核動力和成熟壓水堆技術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型壓水堆,是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同時,為加快推動小堆產業化發展,中核集團專門為ACP100註冊了“玲龍一號”商標。
“玲龍一號”具有一體化反應堆技術、高效直流蒸汽發生器技術、遮罩主泵技術、固有安全加非能動安全技術、模組化技術等技術特徵;具有技術先進及成熟、多用途、部署靈活、設備成熟度高、工程可實施性好等突出優勢 [1] 。
玲龍一號是由中核集團研發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功能模組化小型壓水堆,也是全球首個開工的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堆,標誌著我國在模組化小型堆建造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玲龍一號”是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功能模組化小型壓水堆堆型,首堆位於海南昌江。其發電功率為12.5萬千瓦,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滿足約52.6萬戶家庭生活所需。此外,它還可滿足熱電聯供、水電聯供、海水淡化、提供工業蒸汽等應用場景的能源需求。
  當日完成出廠驗收的核心模組是“玲龍一號”最關鍵設備,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自主設計研發和採購、中國一重承制。
“核心模組包括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等部件,採用一體化設計結構,施焊空間狹小、精度要求高、製造難度大,我們通過自主創新,突破了主泵接管狹小空間內隔板焊接、蒸汽發生器高精度安裝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工程化應用,確保重要工序一次交檢合格。”一重集團大連核電石化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專業副總師吳瓊說。
  來自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玲龍一號”總設計師宋丹戎說,“玲龍一號”採用了先進的一體化反應堆技術,是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審查的先進小堆技術。其採用模組化建造方式,可實現標準化、批量化生產,既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又降低了製造成本。“玲龍一號”將帶動我國核能相關產業群高水準發展,形成又一重要堆型的“中國品牌”,對於開拓國際小型堆市場、加快“走出去”的發展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組吊裝作業現場

玲龍一號小型堆將帶動中國核能相關產業群高水準發展,形成又一重要堆型品牌,對於開拓國際小型堆市場、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玲龍一號”具有小型化、模組化、一體化等先進革新型技術,具有安全性高、靈活性好、用途廣泛等優勢,在供電的同時可以滿足海水淡化,適用於城市區域供熱和工業供熱,偏遠地區和礦區、海島、高耗能企業自備能源等多應用場景的能源需求。 

“玲龍一號”預計2026年建成投運,每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可滿足海南省約52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7563917

美小型核電廠計畫 喊卡

美國境內建置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發電廠的計畫,因成本太高而被迫取消,凸顯在美國推動SMR商轉的障礙

SMR的策略是零件先在工廠製造,再運到電廠所在地後就地組裝,寄望他們比傳統核電廠,建廠速度更快、更便宜

大陸央企中核集團近日宣布聯合多家單位與高校成立「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成立」,並成立了「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

大陸核融合應用出現新的發展。央企中核集團近日宣布聯合多家單位與高校成立「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成立」,並成立了「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也宣告第一批未來能源關鍵技術攻關任務正式發布。

根據中核集團官網消息,12月29日可控核聚變未來產業推進會在成都召開,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組成的「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正式成立,同時也舉行「中國聚變公司(籌)」揭牌儀式,第一批「未來能源關鍵技術攻關任務」正式發布。

這次會議指出,可控核聚變作為人類能源問題的理想解決方案,已成為大國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要牢牢把握培育未來能源產業的關鍵環節,「加快推動未來能源可控核聚變產業取得實質性進展」。

此前,中核集團自行研製的可控核聚變技術,最受關注的是「中國環流三號」,中國環流三號2020年建成並首次放電,是大陸目前設計參數最高、規模最大的核聚變(核融合)裝置,也被稱為大陸新一代「人造太陽」。

2023年8月,中國環流三號成功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運行模式,突破等離子體大電流高約束模式運行控制、高功率加熱系統注入耦合、先進偏濾器位形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

日前官方宣布中國環流三號裝置繼續開展高性能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並正式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部簽署協議,宣布中國環流三號向全球開放,邀科學家共同追逐「人造太陽」能源夢想。

現在核電信徒已經逐漸發現SMR核電不可行,成本非常昂貴。從 2015~2023 年的開發過程中,CAPEX成本從每kW 9,964 美元飆高到 21,561 美元。我修正了科技新報文中的錯誤,正確是每kW,而非每度電。且這是CAPEX建造成本,不是每度電成本。以結果論來說,Lazard 講的核能發電每度電成本新台幣7.1元是正確的,所以SMR核電不可行。我在數字台灣的說法,如今得到事實的支持,希望大家聽進去,台灣不適合發展核能發電,非核家園才是正確的方向。核能發電已經走投無路,只剩下不認輸的核電信徒,持續嘴砲而已。
~~~~
可是根據美國能源智庫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IEEFA)的現實檢驗研究,狀況似乎正在重演,沒有改變。從已經落成、啟動的少數中小型反應爐來看,仍頻繁發生嚴重的施工延誤,導致成本持續攀升。
目前正在運行中的小型反應爐都遠遠超出預算,去年美國 NuScale 計畫也是因為成本不得不取消,從 2015~2023 年的開發過程中,成本從每kW 9,964 美元飆高到 21,561 美元,美國其他三家 SMR 的成本較最初評估也大幅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