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舒服 無言也暖

相處舒服 無言也暖

【相處舒服 無言也暖】
詩人顧城說:
風在結它的葉,草在結它的籽,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到了一定年紀後,相處不累,久處不厭,是一件難得的事。
這首小詩,道出了人與人之間最好的樣子:相處舒服,無言也暖。
相處舒服,就是頻率相同:
《小窗幽記》有云:
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起初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最後關係卻慢慢變淡,能一直聯繫的已寥寥無幾。
所有關係變淡,說到底是因為頻率不同。
《易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意思是:同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同頻的人才會久處不厭。
所謂頻率相同,不過是朋友之間的理解和懂得;夫妻之間的欣賞與包容。
頻率相同的人,懂得傾聽,而不是爭辯。
頻率相同的人,懂得你的言外之意,理解你的山河萬里,尊重你的與我不同。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就像品一杯好茶,越到後面越覺得唇齒留香,身心舒暢,不管多少年過去,都不會對彼此感到厭煩,相處起來依舊十分舒服自在。
理察·耶茨的《十一種孤獨》里說:
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
兩個人相處,就像兩個調頻收音機,你永遠調不准那個頻率,那就永遠聽不到我的心聲。
真正的知己,頻率一致,三觀相合,不用太多言語,不用太多討好,自有悠悠琴音,深入彼此之心。
只有遇到一個靈魂能與之共振的人時,我們的生命才終於不再孤獨。
人生很貴,請把時間留給相處舒服的人。
相處舒服,親而有間,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
與某人的關係越親密,越容易經常與其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與初次見面者交往容易。
家庭成員、夫妻之間常常相互埋怨,原因何在?
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蝟法則(也叫心理距離效應)來解釋。
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這是個很古老的故事了,其中的寓意是告誡我們:
人與人之間其實就像是相互取暖的刺蝟,相處之時要學會保持距離,只有適當的距離才會使人愉悅。
就像老話的「距離產生美」。
保持距離感,設置的是物理距離或心理距離,而不是感情距離。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親人之間,距離是尊重;
愛人之間,距離是美麗;
朋友之間,距離是愛護;
同事之間,距離是友好;
陌生人之間,距離是禮貌。
交往的至高境界:
親而有間,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相處舒服,無言也暖:
心若相知,無言也默契。
年齡越大越覺得,與人在一起聊得天花亂墜,不如與一知己靜靜默對。
你們很默契,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不需要絞盡腦汁地找話題、思考說什麼話能讓氣氛不尷尬。
真正的朋友不貶低你為之驕傲的,不阻止你真正喜歡的,也不攻擊你與生俱來的。
甚至連偶爾的沉默都恰到好處,你懂我的欲言又止,我懂你的言外之意。
歷世事艱難之後,才明白人生有太多事難以向外人道。
比起表達,傾聽更重要。
何為舒服?
是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惺惺相惜;
是管仲和鮑叔牙「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更是管寧和華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快刀斬亂麻。
常言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