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不求盡如人意

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不求盡如人意

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己靈

很多人的煩惱
來自於過度在乎別人的看法
小時候迎合父母
上學後迎合老師、同學
成年後迎合家人、伴侶、領導
老來迎合兒女、晚輩
難以活出真正的自己
有時心裡憋著委屈
便做些什麼企圖改變他人的想法
弄得大家都很累

其實,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人生
無須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也無須要求他人
按自己的喜好行事

 

連佛陀也辦不到的事
首先,得認清一個事實,讓所有人滿意是不可能的。甚至讓自己在乎的人滿意,也是一種奢求和妄想。

凡夫心念無常,活在堅固的“我執”中,“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即使血親手足,也可能因一些事生出嫌隙,反目成仇。

佛陀如此高尚的人格、圓滿的智慧,對一切眾生如獨生愛子般慈悲寬容、愛護有加、殷勤度化,但仍不免遭人冷眼、嫉妒、陷害。

連佛陀都辦不到的事,處在凡夫狀態的我們又怎能如願?
其次,要看清楚,取悅迎合他人的背後,有煩惱心理在作祟。仔細觀察內省,可以看到以下心理成分:

貪著:渴望被肯定、被認同和讚歎,以此獲得自我的重要感、優越感、成就感。然而,有貪著就有痛苦,一旦得不到認可,就會覺得付出不值得,或者自我否定,失去前進方向和動力。

恐懼:害怕跟別人不一樣、不合群,恐懼被孤立、拋棄。於是,做種種違心的事討好他人,獲得安全感。

自卑:自卑是慢心、不平等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內心設定了某些標準,達到就是成功,高人一等;達不到就是失敗,卑微低賤。

這些煩惱心行的基礎上,還會繼續衍生發展出諂曲、怨恨、嫉妒、欺誑等等不良心理

所以說,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想讓所有人都滿意、喜歡自己,不僅難以達成,還積累、強化、滋長不健康的心理,後患無窮
他人即地獄”如何理解?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不用理會、顧忌別人的看法呢?

很多人喜歡引用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獄”來為自己的我行我素背書。事實上,這裡存在很大的誤解。

所謂“他人即地獄”,是薩特的劇本《禁閉》(No Exit)中的一句臺詞。薩特本人解釋道,這句話並不是籠統指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是壞透了的,實際上自我選擇可以決定自我存在,當然也可以獲取自由。
他人就是地獄”主要有三層意思: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那麼他人便是你的地獄

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那麼他人的判斷就是你的地獄

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那麼你也是自己的地獄

所以,自他關係並非絕對對立。與人相處是否會讓自己不自由,不在於別人的表現和態度,關鍵在於我們自身能否如實認識自己、對待他人,並正確看待來自外界的評判

“無愧於心”就行了嗎?
那麼,如何才能達成自他相處的平衡點?世間流行的說法是“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如果只是無愧於這個妄想顛倒、生滅變異的“凡夫心”,那每個人都有理由認為自己的言行是正確的。即使做錯什麼,也是情勢所逼,迫不得已,總有理由將所作所為合理化,為自己開脫

因此,不妨借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種的“不負己靈”,明確人生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一方面,認識到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具足圓滿的慈悲智慧、神通自在、功德莊嚴。

自他是平等不二的,我們既不必討好、迎合他人來體現自身價值,同時也尊重他人的佛性,發菩提心,盡己所能提供幫助、隨順眾生。

另一方面,我們雖身懷寶珠,但依舊蒙塵,被煩惱、業力所系縛,必然存在很多缺點和短板

因此,需要善於聆聽、虛心受教,通過他人這面鏡子照見更完整、真實的自己。並且,勤修善法,對治煩惱,不斷開發內心的無盡寶藏。

如此,既能夠獨立自主,不用在討好迎合中迷失自己;也不必特立獨行脫離大眾,與人和諧相處,在利他的過程中完成真正的自利
不清楚生命意義時
我們會過分重視別人的看法
以忽略、犧牲自己的方式
換取關注、接納和認可
讓“煩惱”的力量不斷被強化
活得越來越迷失
一旦瞭解生命的真實價值
只需一個轉念
認識、心態上便截然不同
行為雖依然放下自己、利益他人
但那是發自內心的主動選擇
發展的是內心光明、積極的力量
找回真正的自己
活出生命的精彩
願大家放鬆心態,不必盡如人意
無我利他,但求無愧己靈

雲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